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身处繁华都市,却执著于一项事业,安守宁静,独乐其中。面塑师林锦堂就是其中一个。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采访了这位民间艺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现在掌握这种工艺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令人欣慰的是,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说起学习面塑的缘由,林锦堂回忆,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从7岁开始,逢年过节总要跟着家人捏一些花馍、面人,而这竟成为他日后选择发展事业的方向。
“我从2006年学习面塑至今已有十年。”林锦堂介绍,原本他从事厨师职业,专攻蔬菜雕花,碍于蔬菜雕花的存放时间较短,于是,他便研究用面代替蔬菜。没想到,这一转行,让他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放弃了厨师行业,开始潜心学习面塑。从最开始揉捏蔬菜、水果,到后来创作古典人物、工艺展品,林锦堂实现了创作的巨变。
“面塑工艺有很多短板,比如易碎、易变质等,所以前期面塑原料配方是最重要的一关。”善于学习的林锦堂不满足于传统的面塑工艺技术,他上网查资料,一次次地研究实验攻克面塑原料配方的难题。经过反复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面塑配方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已达到不变形、不干裂、不褪色、不发霉,而且还很环保,可永久保存。目前,林锦堂已将面塑申请了国家专利。
采访中,林锦堂拿着精致的面塑鱼向记者展示,做这样一个面塑,首先面要和好,发酵到位才能用,期间还有高温蒸等工序,很繁琐。
一步一个脚印,林锦堂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在面塑工艺界声名鹊起。近几年,林锦堂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民间艺术活动和评选,作品屡获殊荣,远销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
“做面塑这一行,要守得住寂寞。”林锦堂说,因为工艺的特殊性,往往做好一个精品人物,需要五六天。创作出精品面塑作品,有时甚至需要一年的时间。一旦开了工,要求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气呵成。
今年6月,在我市非遗项目展示馆,林锦堂展出了自己的作品《百子图》《四大美女图》《金玉满堂》等面塑作品20余件,为了参加非遗展,我整整一个多月没出门,经常做到半夜两三点,忙得我胡子都顾不上刮。”林锦堂说,虽然做面塑很单调、很辛苦,也挣不了多少钱,但自己很享受其中的快乐。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继人才,林锦堂同临汾实验小学等学校合作,为学生讲授面塑知识,让面塑艺术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现在政策好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门的扶持款项,相信面塑工艺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记者 祁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