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她一晚上没合眼做出的面塑半成品。对她来说,这是家常便饭。
但你看到的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冯晓莉,张庄镇下马郡头村人,热爱面塑,剪纸,晋剧,针织……
我们初访他时,她正赶制一套纸供,边做活边招呼我们坐下。顺手拿出她珍藏的金陵十二钗面塑让我们拍摄。安顿好我们,她又急着到别处馒头店做供品去了,忙碌之余,她邀请我们第二天早晨接着来拍摄。
我们为耽误人家做生意而内疚时,但从她宽慰的话语中我们又放下了包袱,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出了大家对艺术的那份热爱。
第二天早上我们如约而至,我们等待她为每个花馍“乔装打扮”。从她娴熟的动作里我们读出了一个面塑艺人20多年的奋斗经历。
晓莉的姥姥就是村里的巧手,她母亲和她的几个姨姨接受姥姥的亲传也都学会了面塑这门手艺,传到她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 小时候的她,经常到姥姥家玩,姥姥在村里很有名气,这家有红白喜事了,叫她去捏面羊;那家要娶媳妇了,叫她去剪盘和。幼小的晓丽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时常拿起面团自己捏一些小动物。你别说,她一捏,很多人都会围观过来,“捏的可真像,这保准长大后是个小传人”。面花的世界就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长大后,继承家传手艺的三姨开了门店,忙不过来,就叫她去帮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肯用心专研学习的晓丽,学会了全套手艺。20岁的她就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姐。象当年的姥姥,每天为村里人忙前忙后。
一次外出的走亲戚,她见到了别人的面塑,花鸟鱼虫,各种戏里的人物形象,在展台上展示,好多人都来围观,赞不绝口。她动心了, 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多彩,我怎么就不能有这样的人生?
“我也要到外面去闯一闯!”自信身怀绝技的她毅然从农村搬到了城里,拖家带口在县医院附近租了铺面,开启了自己的面塑生涯,一双巧手,诚信经营,再加上自己的勤劳,小店生意红红火火,她也成了本地数一数二的手艺人。
她的作品色彩明快,花朵艳丽大方,动物细巧流畅,头饰衣物精巧别致,插花也错落有致,立体美感让你油然而生。
她在延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她的大胆创新来源于她的又一爱好——喜欢唱晋剧,多面手印证到她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微信里保存了很多她亲唱的曲目视频,每次的k剧,人气都列榜首。
戏曲人物的内涵,服饰,容貌,色彩她都了然于胸,面团在她手里,简直是顺手牵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由她的手中脱颖而出。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创新版十二生肖
人们都说,搞艺术的人,她们的心是花做的。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展现在她的作品上。面塑剪纸均出自一个心境,她会剪纸那是肯定的,老人们流传的盘和,他自然不在话下,难得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她还一直搞创作,新时代来了,她紧跟新时代。
人们都说,搞艺术的人,她们的心是花做的。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展现在她的作品上。面塑剪纸均出自一个心境,她会剪纸那是肯定的,老人们流传的盘和,他自然不在话下,难得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她还一直搞创作,新时代来了,她紧跟新时代。
搞创作本身就难,但更难的是在忙碌中、在嘈杂的环境中她也不会放弃,因为她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如今晓莉的名声在外,她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现在她的徒弟也有10多个,有的还开了自己的门店。她想:如果以后生意上了规模,有了空余的时间,她会专心搞创作,到大师那里学习先进的面塑技艺。她深信:她凭她多年的面塑功底,她也会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平定才女石评梅,平定武迓鼓…… 一个个都将会在她的脑海里孕育而生。她还要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培养更多的艺人,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5年前,她是为了生计做起了生意,而5年后的今天,她为她的梦想而努力。
自信自强自立,一个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在她身上展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要用自己的作品来装点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描绘世界的美好!
有人会为了艺术而穷困潦倒,但她在艺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艺术也得吃饭。面塑这个曾经走街串巷的小手艺,今天登上大雅之堂,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市井的叫卖,它要生存,要延续,那就得走商业的道路,可喜的是我们的艺人,不单单把它当做吃饭的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热爱让它传承,让它延续,让它发展,让这个传家宝永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