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枫,河南煤化集团董事长,原永煤集团董事长。他缔造了“永煤现象”,将永煤从河南第二亏损大户打造成全省最盈利的企业,是一位特别强调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日前,就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问题,陈雪枫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的专访。
“顺势而行”以软促硬
中国能源报:您是“永煤现象”的缔造者。永煤创造了中国煤炭企业发展的奇迹,永煤的企业文化“人企合一,顺势而行”如今也已成为河南煤化的文化。这一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陈雪枫: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软实力”彰显的却是企业的“活灵魂”。企业仅有资产、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价值观、理念,也就是企业文化。无论是永煤,还是河南煤化,这几年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得益于“人企合一,顺势而行”的企业文化。
“人企合一”首先要“以人为本”,“顺势而行”则是要顺应大势。企业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过来,职工因享受到了同行业最好的福祉而又感恩企业,以企业为家,把事业当命,真正实现了“人企合一”。
“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就是使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广大职工内心深处的动力,以一当十,以同行难以置信的速度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说,这一文化已成为推动河南煤化发展的源源动力。
中国能源报:永煤的企业文化是河南煤化文化的主导。但焦煤等作为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在接受永煤文化的过程中有无障碍?近20万人的员工队伍,要形成高度认可的企业文化,关键是什么?
陈雪枫:河南煤化各成员单位中,永煤是较为年轻的一个。焦煤已有百年历史,鹤煤也已成立50多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荣。要他们学习一个时间仅20年的后来者的文化,这中间存在抵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为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一些落后的观念必须破除,许多禁锢的思想必须解放。老企业固然可以为自己的历史感到自豪,但是这么长的时间里,焦煤、鹤煤煤炭产量却始终未突破1000万吨,不能不令人反思。
焦煤整合后,改变了过去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思想,打破了“不走出焦作”的观念束缚。如今,焦煤、鹤煤已连续两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焦煤在新乡市新投产的赵固一矿,已成为河南煤化的主力矿井,并将“河南第一矿”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企业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职工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提高员工待遇和企业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一致拥护。
“人企合一”安全为天
中国能源报:人们都说煤炭是高危行业。河南煤化的这种文化,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有无帮助?特别是对今年被新整合进入集团的小煤矿而言。
陈雪枫:如果说,河南煤化的企业文化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安全文化则是其“根”。安全为天。没有安全,遑论其它?我们要把安全当作“生命工程”来经营,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在每年对子公司的业绩考核中,我们从来不下达死亡指标,永煤已连续6年实现零死亡。道理很简单。既然是“人企合一”,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员,大家全是兄弟姐妹。试问,谁会给自己的家人下达死亡指标呢?
针对整合的小煤矿,集团不仅将企业文化移植过去,还从人事安排上推动文化和制度的落实。我们派驻到整合矿井的都是全集团最优秀的干部,他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集团和集团的文化,会认真负责地完成整合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国家近期推动的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在河南煤化也早已成为安全文化的一部分。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一次对永煤作突击检查后问我:一个矿长一个月下十七八次井,这可能吗?
我当时就回答说:为了狠抓安全生产,我们将后勤等工作全部剥离,让矿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安全生产上。这样一来,矿长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抓安全,他为什么不能多下井?
“用心做事”做真强者
中国能源报:在近年来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向好的形势下,不少实力较强的企业都将产量突破亿吨、挺进世界500强作为发展目标。结合河南煤化来看,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符合世界500强标准的企业?“做大”了,是否就意味着“做强”了?
陈雪枫:除了“人企合一,顺势而行”,我们的价值观是“用心做事,追求卓越”,我们不会也不能浮躁。我们追求产量和排名,但我们更追求产值、利税和利润等更能反映问题的指标。
比如说,河南煤化在今年底有可能进入世界500强。对此,我们固然高兴,但同时务必保持清醒,我们要安全高效地进入世界500强。
要做世界500强,首先应该安全领先,其次,应该科技领先、管理先进。再次,500强企业的员工一定是体面和自豪的,企业的发展应体现为员工的实惠。最后,500强企业的文化必须是先进和有一定独特性的,能够在国际上成为代表企业的名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500强层次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和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