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娘娘滩
炎帝传说
壶口
秋风楼
蒲津渡遗址
碛口
10月17日,黄河沿线9个省区旅游部门在太原成立了中国黄河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意在向世界推广中国黄河旅游。沿黄9省区包含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中原大地,而山西的旅游资源,由于其久远的文明,表里山河,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在沿黄九省区独树一帜。文明融合黄河母亲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化的先民,成就了黄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成就了她温柔臂弯里这一块最具生命力的水土,培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5000多年前的黄炎部族与蚩尤部族在山西运城盆地发生的中华民族史上最早的大战,初步形成了华夏民族并拉开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古史专家根据上古传说人物活动的区域认为,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处于仰韶文化和晋、陕、豫的龙山文化分布区,属于华夏民族集团,蚩尤、太昊、少昊属于东夷民族集团,到春秋时期这两大民族集团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了当时人数最多、文化最高、进入阶级社会最早的华夏族。这一时期传说中的人物和战争,反映了华夏族和各氏族地缘关系的建立和融合兼并的过程。而“禹都安邑”到夏朝的建立便是华夏族形成的标志。夏字的本义是“中土”“中国之人”,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就是以冀州即今河东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怀抱中。郭璞注《山海经》:“冀州,中土也。”《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州。”以山西为核心的黄河金三角地区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华夏民族和中国的起源地早已彪炳于史册。黄河精神从远古神话到春秋时期晋国霸业,从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从唐朝李世民晋阳举兵到明清晋商的辉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山西也多在中国历史上位居重要地位,并在每一步发展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咆哮不止的壮丽景观,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与胸襟。黄河之伟大,就连伟人毛泽东也不无感慨地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同样,黄河环抱的山西,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台骀治汾、大禹治水及至引黄入晋等黄河精神,黄河、吕梁、太行孕育的八年抗战和民族复兴、甘于奉献的精神,绝不可小视。独特风景黄河从山西的西、南两侧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共1008公里,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约有140多处。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县因“曲”而得名。河曲县的娘娘滩,是万里黄河上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发源于河曲县城西口古渡的一曲 《走西口》,不知倾倒多少黄河硬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既是“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曾经沟通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枢纽,更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壶口瀑布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是万里黄河上以大禹治水时 “引山表木”为标记的华夏文明特色最为突出的自然景观。黄河巨流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槽”倾注如“壶口”,直泻下来,形成了壮观的壶口瀑布。
黄河上的百余处渡口 (关隘)是人们跨越大河、纵横中原的基石。黄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带活了大河。在山西境内的黄河上仍保存着大量的古渡口遗址,如老牛湾渡、西口古渡、碛口渡、禹门渡、蒲津渡、吴王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等著名古渡,都是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古渡口。文化遗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和湿润的气候,黄河冲积平原疏松肥沃、易于垦殖的土壤,黄土利于挖洞聚居的特性,为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河文化的发育提供了较好条件。在黄河奔流向东、最大最急的转弯处西侯度村附近,18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远古圣火”。而在其附近发现的约70万年前的匼河遗址中的烧骨,证明人类使用天然火在此延续有百多万年之久。此外,在山西还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的襄汾丁村遗址、许家窑遗址、距今约3万年的朔州峙峪遗址、距今约2.4万至1.6万年的下川遗址。在山西寻觅历史,人们可以发现西侯度人打制的石器、遗留的“远古圣火”,可以找到丁村人的牙齿化石、峙峪人用过的箭镞和大量的马化石。至于传说中的女娲、神农、黄帝、嫘祖、后稷及至尧、舜、禹等,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留有遗迹,向人们诉说着分布在山西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仰韶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干之一。而陶峙遗址的发现,为传说时代的“唐尧”勾勒出较为明晰的轮廓,展现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记者 岳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