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0月9日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东部六省中,山东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山东明确扶贫战术,精准推进,动态管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为丈夫的一场大病,菏泽鄄城的许雪丽一家这几年生活变得十分困难。最近,家门口的扶贫就业点使她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工作第一个月,许雪丽挣了1500块钱。“我给孩子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些衣服,给俺对象也买了一身衣服,买了点营养品。”许雪丽说,“家里跟过年似的。”
让有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实现就近就业,这就是菏泽在全国率先建设的就业扶贫车间。而这源自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几年前在一户村民院子里看到的小窝棚。李玉如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掀开帘子走进去一看,有七八位老太太。当时我们就问她,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呢?她们说我们在撕头发。”菏泽鄄城素有“中国发都”之称,老太太们说的撕头发是发制品加工的第一步。这样干一天,可以挣13块钱。
李玉如就想“想个办法”,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贫困户过来干活,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没想到,这个想法迅速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广。各地不仅在村头巷尾建设起了6126个扶贫车间,还承接了周边企业户外家具、头发制品、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各种零散活。12.6万人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扶贫车间”还被纳入12个典型案例。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认为:”这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理念的一个成功范例,像有条件的扶贫车间里面还组建党支部,更好地带动贫困老百姓,为了家乡的发展一起来努力”。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嘱托,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在齐鲁大地上打响。在日照五莲,“扶贫+解困”的扶贫模式,在让贫困失能老人得到护理的同时,也增加了贫困妇女的收入;在聊城东阿,政府、企业合力出资,建立扶贫养驴场、合作社,通过打工、入股等形式助力脱贫。
山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戚桂峰表示,靠自己的劳动致富,应该成为脱贫致富的主流。在当今共享经济的时代,只要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摆脱贫困。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贫困斗争中,农村党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本土人员回乡创业外,山东还从党政机关选派了2714名第一书记进村抓党建、促脱贫。
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临沂市工商局下派到朱村的第一书记马学清带领村里的老百姓搞起了家庭农场。找市场、跑销路, “朱村味道”特色品牌有声有色,今年他们还和村“两委”一起,开通了电商平台。
朱村村支部书记王济钦说:“村里老百姓生产的土特产可以直接在网上卖,也是对咱村里农业上的一个发展带动。”村民王经映说:“年收入增加了3万块钱,除了零用花的,小孩花钱不犯愁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路上,山东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道,自强不息、攻坚克难。摸清因病致贫底数,对患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集中救治;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教育资助全覆盖;基本完成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拥有自己稳稳的幸福。
山东省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段培奎表示,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比去年增了30%。要求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都要统筹整合20%以上的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山东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山东智慧,确保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